词语站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呜呼哀哉

呜呼哀哉

原作“于乎哀哉”,为伤痛之辞。旧时祭文中常用以对死者的悲悼。后亦借以指死亡或事情完结,含有诙谐或讽刺的意味。《诗经》里有首讽刺周幽王的诗,诗人看到国势衰败,回忆西周初年的鼎盛局面时说,从前祖先受天命,有召公这样的好臣子,一日开疆一百里,如今呀,一天失去一百里。伤心啊!今天的人啊,不尊重旧有的老臣。

【出典】:

诗经·大雅·召旻》:“昔先王受命,有如召公。日辟国百里,今也日蹙国百里。于乎哀哉!维今之人,不尚有旧?”

【例句】:

西汉·戴圣《礼记·檀弓》“鲁哀公诔孔丘曰:‘天不遗耆老,莫相予位焉。呜呼哀哉,尼父!” 鲁迅《集外集·选本》:“不过这类的辩论,照例是不会有结果的。……往复几回之后,而问题于是呜呼哀哉了。”


并列 呜呼,文言叹词。哉,文言语气词。泛指悲哀。语出《诗经·大雅·召旻》:“於乎哀哉! 维今文人,不尚有旧。”后来常用于对死者表示哀悼。多用于祭文中。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:“遭世罔极兮,乃陨厥身。~,逢时不祥!”现在多用于幽默口吻,表示坏人死了或事情完结。鲁迅《且介亭杂文·病后杂谈》:“好几回检查身体,没有死症,不至于~是明明白白的。”△多用于表示悲哀方面。也作“於乎哀哉”。


解释本为表示对死者哀悼的悲痛之辞。现多用来表示死亡或事情完结,有时含诙谐或讽刺意味。

出处左传·哀公十六年》:“呜呼哀哉!尼父,无自律。”

孔子名丘,字仲尼,春秋时期鲁国人,著名的政治家、思想家、教育家,儒家学派的创始人。孔子是当时最博学的人之一,早年曾周游列国,宣传自己的思想主张,但不为当时的诸侯采纳,于是退而专心编修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乐》《春秋》。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,被后世尊称为“至圣”。

鲁哀公十六年(公元前479年)四月十一日,孔子死了。鲁哀公致悼词说:“上天不善,不肯留下他这样一位国老,让他捍卫我居于王位,使我孤零零地忧愁成疾。哎哟!真是悲哀啊!仲尼先生啊,你这样一走,我就失去了约束提高自己的榜样。”

近义一命呜呼

例句

秦邦业将秦钟打了一顿,自己气得老病发了,三五日,便呜呼哀哉了。


【词语呜呼哀哉】  成语:呜呼哀哉汉语词典:呜呼哀哉

猜你喜欢

  • 出师有名

    出师:出兵。有名:有正当理由。有正当理由进行征伐。也比喻有正当借口去干某事。语本《礼记.檀弓下》:“师必有名。”见“师出有名”。京剧《将相和》1场:“赵若献璧,乃惧怕我邦,不难臣服;若是不献,再去征讨

  • 千金求骏骨

    同“千金市骏”。明 镏绩《画马》诗:“闻道千金求骏骨,不应龙种在人间。”

  • 禾黍伤萎

    源见“复风之报”。表示圣贤被谗,上天示警。唐李白《寓言》诗之一:“圣贤遇谗慝,不免人君疑。天风拔大木,禾黍咸伤萎。”

  • 酒肠

    源见“酒有别肠”。指酒量。唐孟郊韩愈《同宿联句》:“为君开酒肠,颠倒舞相饮。”清吴伟业《赠穆大苑先》诗:“身躯虽小酒肠宽,坦腹乡村话畴昔。”【词语酒肠】   汉语大词典:酒肠

  • 鸥鸟忘机

    《列子.黄帝篇》:“海上之人有好沤鸟(沤通鸥,鸥鸟即水鸮,形似白鸽而群飞的一种水鸟)者,每旦之海上,从沤鸟游,沤鸟之至者百住(应作“数”,《艺文类聚》卷九十二、《太平御览》卷九二五均引作“百数”)而不

  • 刍荛之言

    《诗经.大雅.板》:“先民有言,询于刍荛。”刍荛(音chú ráo)割草打柴的人。“刍荛之言”,即草野之人的言论,多用作谦词。亦省作“刍言”或“刍议”。宋.李清照《上工部尚书胡公》诗:“巧匠何曾弃樗栎

  • 湘东一目

    《南史.梁本纪.元帝纪》:“世祖孝元皇帝讳绎,字世诚,小字七符,武帝第七子也。初,武帝梦眇目僧执香炉,称托生王宫。……天监七年八月丁巳生帝,……封湘东王。……初生患眼,医疗必增,武帝自下意疗之,遂盲一

  • 甘蓼

    《楚辞.东方朔〈七谏.怨世〉》:“桂蠹不知所淹留兮,蓼虫不知徙乎葵菜。”王逸注:“言蓼虫处辛烈,食苦恶,不能知徙于葵菜,食甘美,终以困苦而癯瘦也。以喻己修洁白,不能变志易行以求禄位,亦将终身贫贱而困穷

  • 马良眉

    同“马良白眉”。元陈栎《临江仙.次月卿贺生日词韵戊午岁》词:“先兄元不死,儿白马良眉。”亦借指白色。金王若虚《滹南诗话》卷二:“罗可《雪》诗有‘斜侵潘岳鬓,横上马良眉’之句,陈正敏以为然,却是假雪耳。

  • 和銮

    《诗经.小雅.蓼萧》:“和銮雍雍,万福攸同。”汉.毛氏传:“在轼曰和,车镳曰銮。”东汉.郑玄笺:“此说天子之车饰者。”“銮”通“鸾”,“和銮”即古代马车上的铃铛。《诗经》中有以“和銮雍雍”描写天子车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