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吕端大事不糊涂

吕端大事不糊涂

吕端注重大节,不拘细行事。吕端(935-1000年)字易直,幽州安次(今河北安次西)人。后晋时以父荫补官。入宋后,历知成都府、蔡州,升为枢密直学士。颇得太宗宠信,常被独召入宫。由于办事果断,为政清廉,宋太宗欲委任为相,征求大臣意见。有的说:“吕端为人糊涂。”太宗却说:“我看吕端小事糊涂,大事不糊涂。”并为此作钓鱼诗,其中两句意思是,垂钓不知水深浅,须问磻溪钓鱼人。将吕端比作了辅佐武王伐纣的姜尚。至道元年(995年)遂拜吕端为相。吕端出任宰相后,顾全大局,处事持重,以清简为务。他原与副宰相寇准平起平坐,如今先登相位,恐寇准不平,就主动请求与副宰相按日轮流主持政务。在一般问题上他很少参与论辩。一天,太宗以亲笔信命令大臣,以后有关中书省(全国最高行政机构,宰相处理政务的地方亦即政事堂,就设在其中)的公务,须经吕端详细核查后才可上奏。从此吕端更加谦让而不独断专行。但在大事上吕端毫不含糊,极其负责。如建立西夏政权的李继迁骚扰宋西部边境时,其母被擒获。太宗单独召见寇准与其商议,想杀掉她。吕端得知后奏明太宗,陈述利害,说明杀了李母并不能擒获李继迁,反而更坚定其叛逆的决心,不如善待她以招李继迁归顺。即使他不会立即投降,也可牵制住他的心。太宗听了拍着大腿赞道:“如不是你,几乎误了我的大事!”便立即采用了吕端的计策。后李母病死,李继迁不久也病死了,其子终于归顺了宋朝。

【出典】:

宋史》卷281《吕端传》9514至9515页:“时吕蒙正为相,太宗欲相端,或曰:‘端为人糊涂。’太宗曰:‘端小事糊涂,大事不糊涂。’决意相之。会曲宴后苑,太宗作‘钓鱼诗’,有云:‘欲铒金钩深未达,磻溪须问钓鱼人。’意以属端。后数日,罢蒙正而相端焉。”

【例句】:

明·李东阳《锁继恩》:“小事糊涂,大事不糊涂,继恩一锁成鸿图。” 邹韬奋《糊涂假认真》:“这位省视学先生在总评里总算闭着眼睛说了几句‘好话’,也许可以用‘大事不糊涂’自慰,深叹生不逢时,不然也许还有宰相的资格!”


【词语吕端大事不糊涂】  成语:吕端大事不糊涂汉语词典:吕端大事不糊涂

猜你喜欢

  • 枳棘鹤

    参见:枳棘栖凤

  • 献白豕

    同“献豕辞辽”。唐裴度《与李翱书》:“若弟摈落今古,脱遗经籍,则如献白豕,何足采取。”

  • 量革履

    《晋书.隐逸传.陶潜传》:“刺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,甚钦迟之,后自造焉。潜称疾不见,既而语人云:‘我性不狎世,……’弘每令人侯之……潜既遇酒,便引酌野亭,欣然忘进。弘乃出于相见,遂欢宴穷日。潜无履,弘顾

  • 日计之不足,岁计之有余

    按日来计算觉得不足,按年来计算又觉有余。 意谓要从长远着眼,不能只图旦夕近利。语出《庄子.庚桑楚》:“居三年,畏垒大穰。畏垒之民相与言曰:‘庚桑子之始来,吾洒然异之。今吾日计之而不足,岁计之而有余。

  • 丘首狐

    源见“狐死首丘”。比喻怀念故土的人。柳亚子《沙湖钓月图题词为筱墅梅痕伉俪作》诗之四:“句东风土清嘉县,数典吾惭丘首狐。”

  • 铭座右

    源见“座右铭”。指以自诫之文自警。唐司空图《自诫》诗:“我祖铭座右,嘉谋贻厥孙。”

  • 马耳东风

    源见“东风吹马耳”。比喻充耳不闻、无动于衷或互不相干。宋苏轼《和何长官六言次韵》之五:“青山自是绝世,无人谁与为容。说向市朝公子,何殊马耳东风。”见“耳边风”。宋·苏轼《和何长官六言》:“说向市朝公子

  • 强识博闻

    同“强记博闻”。清 梁章钜《归田琐记.寿序》:“生平无他嗜好,以著述为性命,强识博闻,达于国家掌故。”见“博闻强志”。【词语强识博闻】  成语:强识博闻汉语大词典:强识博闻

  • 高不成低不就

    明.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卷十七:“过善只因是个爱女,要觅个?嗻女婿为配,所以高不成,低不就,拣择了多少子弟,没个中意的,蹉跎至今。”此典多用于婚姻问题的举棋不定,高贵人家攀不上,低下人家又看不中。也指大

  • 锦归

    同“衣锦还乡”。明高明《琵琶记.丹陛陈情》:“忆昔先朝朱买臣守会稽,司马相如持节锦归。”《再生缘》第四二回:“翁婿锦归威凛凛,齐回湖 广与江南。”【词语锦归】   汉语大词典:锦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