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原宪甘贫

原宪甘贫

指原宪甘愿贫穷守道。后以此典形容人操守清高,安贫守道,不苟求合污;或比喻寒士生涯。原宪(约前515年——?),字子思,也称原思、仲思。鲁国人,一说宋国人。孔子学生,春秋末儒者。孔子去世后,原宪就隐居在荒野。子贡(复姓端木,名赐,又称子贡。孔子学生)当上卫国(都帝丘,今河南南阳)相国(百官之长),出门时车马成群,推开草门,来到偏陋狭小住室,探望原宪。原宪整理破旧衣帽,会见子贡。子贡看到原宪穷酸而替他感到羞耻,子贡说:“您怎么这样困窘呢?”原宪说:“我听说,没有财产的叫做贫穷,学习道理却不能实行的叫做困窘。象我原宪,是贫穷。而不是困窘呢。”子贡感到惭愧,不高兴地离去,一生都为自己说话过头而感到羞耻。此典又作“蓬枢”、“原生决履”、“是贫非病”、“贫原宪”、“生甘类原宪”、“原贫”、“贫非疚”、“原宪圭窦”、“原思贫”。

【出典】:

史记》卷67《仲尼弟子列传》2208页:“孔子卒,原宪遂亡在草泽(荒野)中。子贡相卫,而结驷(Sì寺,用四匹马共驾一车)连骑,排藜藿(lí huò离获,本是两种草,此指用草编织之门)入穷阎(yán言,里巷),过谢(探望)原宪。宪摄(整理)敝衣冠见子贡。子贡耻之,曰:“夫子岂(怎么)病(困苦)乎?’原宪曰:‘吾闻之,无财者谓之贫,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。若宪贫地,非病也。’子贡渐,不怿(yì意,喜欢)而去,终身耻其言之过也。”

【例句】:

三国魏·曹植《大司马曹休诔》,“好彼蓬枢,甘彼瓢箪。味道忘忧,喻宪超颜。” 晋·陶潜《咏贫士》:“原生纳决履,清歌唱商音。” 唐·王维《送郑五赴任新都序》:“牵衣肘见,步雪履穿,获戾由忠,是贫非病。” 唐·杜甫《寄岳州贾司马》:“弟子贫原宪,诸生老伏虔。” 唐·元稹《酬李甫见赠》之七:“原宪甘贫每自开,子春伤足少人哀。” 宋·梅尧臣《贫》:“生甘类原宪,死不学陶朱。” 宋·陆游《杂感》之四:“原贫道尊显,回夭死芬芳。” 宋·苏轼《次韵答章传道见赠》:“嗟我昔少年,守道贫非疚。” 金·董解元《西厢记》:“谢原宪之圭窦,衣买臣之锦衣。” 清·萧诗《答董子绍舒》:“于此颇有得,勿谓原思贫。”


【典源】 《庄子·让王》:“原宪居鲁,环堵之室,茨以生草,蓬户不完,桑以为枢; 而瓮牖二室,褐以为塞; 上漏下湿,匡坐而弦。子贡乘大马,中绀而表素、轩车不容巷,往见原宪。原宪华冠縰(xi) 履,杖藜而应门。子贡曰:‘嘻! 先生何病?’原宪应之曰:‘宪闻之,无财谓之贫,学而不能行谓之病。今宪,贫也,非病也。’子贡逡巡而有愧色。原宪笑曰:‘夫希世而行,比周而友,学以为人,教以为己,仁义之慝(te),舆马之饰,宪不忍为也。’”《韩诗外传》卷一第九章亦载,后半作“原宪楮冠黎杖而应门,正冠则缨绝,振襟则肘见,纳履则踵决。子贡曰:‘嘻! 先生何病也?’原宪仰而应之曰:‘宪闻之,无财之谓贫,学而不能行之谓病。宪贫也,非病也。若夫希世而行,比周而友,学以为人,教以为己,仁义之匿,车马之饰,衣裘之丽,宪不忍为之也。’子贡逡巡,面有惭色,不辞而去。”刘向《新序》、《史记·仲尼弟子列传》、皇甫谧《高士传》皆载,详略各异。

【今译】 原宪字子思,为孔子弟子,他住在鲁国,小屋只有方丈,用茅草盖顶,编蓬蒿为门,用桑木为门枢,用破瓮做窗户,以粗布衣隔成二室。上边漏,下边湿,而他却端坐弦歌。另一孔子弟子子贡车着大马高车,穿着外白内红的大衣,去看原宪。原宪戴着树皮冠,拖着破草鞋,拄着藜杖来开门。子贡说:“唉呀,先生有什么病吗?”原仰头答道:“我听说,没有钱叫做贫,学了道理不能施行才叫做病。我现在是贫,并不是病。”子贡进退不安,面有愧色。原宪又笑着说:“要是附和时尚,朋比为友,所学为炫耀于人,所教为显扬自己,成为仁义的奸恶,追求华丽的车马,精美的衣裘,那是我不愿去做的。”子贡更加惭愧,不辞而别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人操守清高,安贫守道,不苟求合污。或用以指寒士生涯。

【典形】 蓬枢、贫非疚、贫原宪、生甘类原宪、是贫非病、原贫、原生决履、原思贫、原宪甘贫、原宪圭窦、原宪贫、原宪裘、原生衣百结、原宪贫病、杖藜、原宪室。

【示例】

〔蓬枢〕 三国·曹植《大司马曹休诔》:“好彼蓬枢,甘彼瓢箪。味道忘忧,喻宪超颜。”

〔贫非疚〕 宋·苏轼《次韵答章传道见赠》:“嗟我昔少年,守道贫非疚。”

〔贫原宪〕 唐·杜甫《寄岳州贾司马》:“弟子贫原宪,诸生老伏虔。”

〔生甘类原宪〕 宋·梅尧臣 《贫》:“生甘类原宪,死不学陶朱。”

〔是贫非病〕 唐·王维《送郑五赴任新都序》:“牵衣肘见,步雪履穿,获戾由忠,是贫非病。”

〔原贫〕 宋·陆游《杂感》之四:“原贫道尊显,回夭死芬芳。”

〔原生决履〕 晋·陶潜《咏贫士》:“原生纳决履,清歌畅商音。”

〔原思贫〕 清·萧诗《答董子绍舒》:“于此颇有得,勿谓原思贫。”

〔原宪甘贫〕 唐·元稹《酬李甫见赠》之七:“原宪甘贫每自开,子春伤足少人哀。”

〔原宪圭窦〕 金·董解元《西厢记》:“谢原宪之圭窦,衣买臣之锦衣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飞龙在天

    《易.乾》:“九五,飞龙在天,利见大人。”孔颖达疏:“谓有圣佑之人得居王位。”后以飞龙在天喻指帝王在位。宋.陆游《丞相率文武百僚请建重明节表》:“飞龙在天,方仰君临之德;流虹绕渚,实开圣作之祥。”《喻

  • 镜鸾

    南朝宋.刘敬叔《异苑》卷三:“罽宾国王买得一鸾(罽,音jì,西汉时西域有罽宾国),欲其鸣,不可致,饰金繁响,珍羞对之,愈戚,三年不鸣。夫人曰:‘尝闻鸾见类则鸣。何不悬镜照之。’王从其言。鸾睹影,悲鸣冲

  • 餐腥啄腐

    源见“鸱得腐鼠”。比喻追求凡俗的权势利禄。清高其倬《与熊敏思登蟠龙山顶望都城值大风有感呈敏思》诗:“攀龙附凤有时辈,餐腥啄腐非吾侪。”并列 比喻追逐功名利禄。语出《庄子·秋水》:“夫鹓

  • 桂折一枝

    源见“郤诜丹桂”。喻登科及第。唐白居易《喜敏中及第偶示所怀》诗:“自知群从为儒少,岂料词场中第频。桂折一枝先许我,杨穿三叶尽惊人。”述补 乡试考中,泛指登科及第。唐·白居易《喜敏申及第偶示所怀》:“自

  • 伯鸾舂

    源见“梁鸿赁庑”。谓贤士居贫,出卖劳力而食。宋陆游《穷居》诗:“清宵叔夜锻,平旦伯鸾舂。”

  • 国门吕览

    源见“一字千金”。指《吕氏春秋》,因曾悬于国门重金征求意见,故称“国门吕览”。郁达夫《岁暮穷极有某府怜其贫嘱撰文因用钓台题壁韵作答》:“国门《吕览》应传世,何必臣雄再《剧秦》?”

  • 一时瑜亮

    同“同时瑜亮”。清王士禛《〈古诗选〉凡例》:“北周寥寥,廑得子渊、子山,二人之才,一时瑜 亮。”

  • 莫言家

    同“不言家”。唐卢纶《送刘判官赴丰州》诗:“策行须耻战,虏在莫言家。”

  • 咄咄书

    同“咄咄书空”。清尤侗《独坐》诗之一:“独坐空成咄咄书,追寻往书暗嗟吁。”

  • 周诵

    《史记》卷四《周本纪》:“武王有瘳。后而崩,太子诵代立,是为成王。”周武王太子名叫姬诵,因国号为周,史又称周诵,他即位之后是为周成王。后用为咏太子之典。唐.李元嘉《奉和同太子监守违恋》:“逖矣凌周诵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