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击贼笏

击贼笏

笏(hù护),古代大臣朝见时手中所执的狭长的板子,用玉、象牙或竹片制成,以为指画及记事之用。用笏来打击奸臣,则出自唐段秀实之事迹。亦称“夺笏击贼”。段秀实(719-783年),字成公,陇州(qiān千)阳(今陕西千阳)人。曾举明经,被他人取代,遂投笔从戎。天宝年间为安西都护府别将,曾随高仙芝讨大食,又随封常清讨大勃律。以功升为绥德府折冲都尉。安禄山占据长安后,他曾劝说河西节度副使李嗣业率兵往救,遂任节度判官。后又曾任怀州长史、兼河西节度留后、泾州刺史、四镇、北庭、邠宁三节度副使及四镇、北庭行营兼泚原郑颍节度使,司农卿等职。建中四年(783年),朱泚(cǐ此)谋反,召秀实等人议事。当朱泚谈及僭(jiàn渐)位之事时,段秀实勃然而起,夺走旁边人的象笏,奋跃而前,唾泚面大骂道:“狂贼!我恨不得将你斩成万段!怎能和你一起谋反!”并向朱泚击去。后被杀。

【出典】:

旧唐书》卷128《段秀实传》3587页:“秀实戎服,与(朱)泚并膝,语至僭位。秀实勃然而起,执(源)休腕夺其象笏,奋跃而前,唾泚面大骂曰:‘狂贼,吾恨不斩汝万段,我岂逐汝反耶!’遂击之。”

【例句】:

宋·文天祥《正气歌》:“或赤击贼笏,逆竖头破裂。” 明·李东阳《司农笏》:“司农手中无寸铁,夺笏击贼贼脑裂。”


【词语击贼笏】   汉语词典:击贼笏

猜你喜欢

  • 羞与为伍

    同“羞哙伍”。《后汉书.党锢传序》:“桓 灵之间,主荒政缪,国命委于阉寺,士子羞与为伍。”见“羞与哙伍”。《后汉书·党锢传》:“逮桓灵之间,主政荒谬,国命委于阉寺,士子~。”【词语羞与为伍】  成语:

  • 汗牛

    同“汗牛马”。宋俞文豹《吹剑四录》:“汗牛试卷浩无涯,划尽雷同别一家。”清赵翼《香牛皮席》诗:“笑我著书曾未寸,翻教忝窃汗牛名。”【词语汗牛】   汉语大词典:汗牛

  • 雁落惊弦

    源见“空弦落雁”。谓称赞箭法高明,善于用兵。北周庾信《周大将军襄城公郑伟墓志铭》:“成皋尘起,广武烽然,麋兴丽箭,雁落惊弦。”

  • 勿拜

    《诗.召南.甘棠》:“蔽芾甘棠,勿剪勿拜,召伯所说。”郑玄笺:“拜之言‘拔’也。”召伯有德政,人民爱之,不忍心拔除召伯曾在其阴下休息的甘棠树。后以“勿拜”指德政。唐李白《赵公西侯新亭颂》:“白以为谢公

  • 渺人琴

    同“哭人琴”。明张煌言《吊沈五梅中丞》诗:“香台咫尺渺人琴,万里寒潮送夕阴。”

  • 海蜃

    同“海市蜃楼”。宋 唐艺孙《天香.龙涎香》词:“海蜃楼高,仙娥钿小,缥缈结成心字。”【词语海蜃】   汉语大词典:海蜃

  • 执两用中

    掌握分寸中肯不偏。《礼记.中庸》:“舜其大知也与?舜好问而好察迩言,隐恶而扬善。执其两端,用其中于民。”舜喜欢亲自调查,又善于洞察近臣的报告,掌握其太过和不及两个方面的情况,因而处理事情能正确中肯。并

  • 迎新送故

    见“送故迎新”。宋·胡仔《苕溪渔隐丛话·香山居士》引宋·宋祁《守岁》:“~只如此,且尽灯前婪尾杯。”【词语迎新送故】  成语:迎新送故汉语大词典:迎新送故

  • 逝去玉楼

    源见“玉楼受召”。称文人逝世。明张煌言《挽华吉甫明经》诗:“逝去玉楼堪作赋,投来铁匣尚留诗。”

  • 卞庄刺彪

    同“卞庄子刺虎”。唐代避“虎”讳,改为“彪”。《北史.崔浩传》:“未若假水之道,纵裕西入,然后兴兵塞其东归之路,所谓卞庄刺彪,两得之势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