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停餐训子

停餐训子

西汉人隽不疑在汉昭帝时任官,因政绩突出,由青州刺史升任京兆尹。京都官吏、百姓都很敬重他。每当隽不疑到所属各县巡视审案问囚回来,老母亲就问他:“这次有没有被平反的冤案?又有几个死囚得以活命的?”当隽不疑平反冤案很多时,母亲就欢喜,说话、吃饭都比平常多。如果没有平反案件,母亲就生气,甚至连饭都不吃了。因此,隽不疑从政,虽然严厉但不残暴。后以此典形容妇女有仁德,慈爱恤人,或指官吏仁爱有德。

【出典】:

汉书》卷71《隽不疑传》3036、3037页:“(隽不疑)擢为京兆尹,赐钱百万。京师吏民敬其威信。每行县录囚徒还,其母辄问不疑:‘有所平反,活几何人?’即不疑多有所平反,母喜笑,为饮食语言异于他时;或亡所出,母怒,为之不食。故不疑为吏,严而不残。”

【例句】:

唐·王维《工部杨尚书夫人王氏墓志铭》:“妇道允谐,母仪俱美;每出诫夫,停餐训子。” 宋·苏轼《和苏州太守王规父侍太夫人》:“洛宾侍从三人贵,京兆平反一笑春。” 宋·陆游《书戒》:“出仕惟此心,所乐在平反。”


【典源】《汉书·隽不疑传》:“ (隽不疑) 擢为京兆尹,赐钱百万。京师吏民敬其威信。每行县录囚徒还,其母辄问不疑:‘有所平反,活几何人?’即不疑多有所平反,母喜笑,为饮食语言异于他时; 或亡所出,母怒,为之不食。故不疑为吏,严而不残。”

【今译】 汉代隽不疑在昭帝时任京兆尹,京都的官吏百姓都敬畏他的威望。每次巡视各县讯问囚犯回来,他母亲就问他:“有没有平反的,又使几个人活了?”如果不疑平反的冤案多,其母就高兴,吃饭、说话也都比平时多; 如果没有平反的,其母就生气,甚而连饭也不吃。因此不疑任官时,虽严厉而不残暴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妇女有妇德,仁慈恤人。

【典形】 京兆平反、所乐在平反、停餐训子。

【示例】

〔京兆平反〕 宋·苏轼《和苏州太守王规父侍太夫人》:“洛滨侍从三人贵,京兆平反一笑春。”

〔所乐在平反〕 宋·陆游《书戒》:“出仕推此心,所乐在平反。”

〔停餐训子〕 唐·王维《工部杨尚书夫人王氏墓志铭》:“妇道允谐; 母仪俱美; 每出诫夫; 停餐训子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畏途九折

    源见“王尊叱驭”。形容道路艰险。宋陆游《题庵壁》诗之二:“蔬食一箪宜面槁,畏途九折自心灰。”

  • 持霜螯

    同“持螯把酒”。宋陆游《神山歌》:“有口惟可饮醇醪,有手惟可持霜螯。”

  • 藜火燃太乙

    同“藜杖夜悬”。清查慎行《传经堂歌卓次厚属赋》:“煌煌藜火燃太乙,种种琅函发大酉。”

  • 抱马脚

    《后汉书.班超传》:“超还至于阗,王侯以下皆号泣曰:‘依汉使如衣父母,诚不可去。’互抱超马脚,不得行。”东汉.班超在疏勒时,肃宗下诏征超还。超至于阗国时,于阗国人都不愿超回国,抱超乘之马脚号泣。后因用

  • 桃源士

    同“桃源人”。唐张说《岳阳石门墨山二山相连有禅堂观天下绝境》诗:“长捐桃源士,举世同企羡。”

  • 四壁萧条

    源见“家徒四壁”。形容家境寂寞冷落,毫无生气。宋刘辰翁《沁园春.闻歌》词:“俯仰无情,高歌有恨,四壁萧条久绝弦。”

  • 刻烛赋

    同“刻烛赋诗”。唐 潘述《水堂送诸文士戏赠潘丞联句》:“诗教刻烛赋,酒任连盘酌。”

  • 壮士歌

    同“易水歌”。荆轲壮士,刺秦王,临别歌《易水》,故称“壮士歌”。北魏杨衒之《洛阳伽蓝记.法云寺》:“有田僧超者善吹笳,能为‘壮士歌’、‘项羽吟’。征西将军崔延伯甚爱之。”【词语壮士歌】   汉语大词典

  • 不作无益害有益

    不做无益的事来妨害有益的事。 古人反对“玩物丧志”,认为娱情于自然风光、服用器物,是做无益之事而妨害正事。语出《书.旅獒》:“玩人丧德,玩物丧志,志以道宁,言以道接,不作无益害有益,功乃成。”唐.吴

  • 黄钟与瓦釜

    《文选》卷三三屈原《九章.卜居》:“世溷浊而不清。蝉翼为重,千钧为轻,黄钟毁弃,瓦釜齐鸣。谗人高张,贤士无名。”“黄钟”是十二律吕之一。《卜居》中的黄钟指的是合于黄钟音律的钟。后以“黄钟”比喻德才兼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