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五丁开道

五丁开道

艺文类聚》卷七引汉扬雄《蜀王本纪》:“天为蜀王生五丁力士,能献山,秦王(秦惠王)献美女与蜀王蜀王遣五丁迎五女。见一大蛇入山穴中,五丁并引蛇,山崩,秦五女皆上山,化为石。”又卷九四引同书:“秦惠王欲伐蜀,乃刻五石牛,置金其后。蜀人见之,以为牛能大便金。牛下有养卒,以为此天牛也,能便金。蜀王以为然,即发卒千人,使五丁力士,拖牛成道,致三枚于成都。秦得道通,石牛力也。后遣丞相张仪等,随石牛道伐蜀。”后因以“五丁开道”为咏力士改造山川的典故。明高启《喜闻王师下蜀》诗:“不假五丁开道远,俄看万甲积山齐。”


【典源】 汉·扬雄《蜀王本纪》:“天为蜀王生五丁力士,能徙蜀山。王无五丁,辄立大石,长三丈,重千钧,号曰石牛,千人不能动,万人不能移。”《秦惠王本纪》曰:“秦惠王欲伐蜀,乃刻五石牛,置金其后。蜀人见之,以为牛能大便金牛下,有养卒以为此天牛也,能便金。蜀王以为然,即发卒千人,使五丁力士拖牛成道,致三枚于成都。秦道得通,石牛之力也。后遣丞相张仪等,随石牛道伐蜀焉。”“于是秦王知蜀王好色,乃献美女五人于蜀王,蜀王爱之,遣五丁迎女。还至梓潼,见一大蛇入山穴中,一丁引其尾不出,五丁共引蛇,山乃崩,压五丁,五丁踏地大呼,秦王五女及迎送者皆上山,化为石。”《华阳国志·蜀志》、《水经注·沔水注》亦载,文略。

【今译】 传说古代蜀国有五名大力士,能够搬移山岳。秦惠王想要伐蜀,刻成五头石牛,将金子放在牛后。蜀人见了,以为石牛能便出金子。蜀王于是派兵卒千人,使五丁力士拖石牛回来,开成一条道路,将其中三头拖到成都。这样秦蜀之间有路可通,秦王派张仪等人,随石牛道攻伐蜀国。又说秦王知道蜀王好色,于是献五名美女给蜀王,蜀王喜爱,派五丁去迎美女。回到梓潼时,见一条大蛇钻入山洞,一名力士拉住蛇尾,但拽不出来,五名力士一起去拉,结果山崩,压住五丁,五丁大叫五名美女及迎女的人都躲避上山,而化为石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蜀地、蜀道事; 也用以指力士。

【典形】 地崩山摧、开山力士、金牛、金牛假道、山崩蜀道、石路五丁开、 蜀郡五丁、 蜀山蛇、 五丁、 五丁开道、五丁凿、开险五丁、五丁愁、五丁力尽、秦开蜀道。

【示例】

〔地崩山摧〕 唐·李白 《蜀道难》:“地崩山摧壮士死,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。”

〔开山力士〕清·丘逢甲《南汉敬州修慧寺》:“破敌神兵退六甲,开山力士驱五丁。”

〔金牛〕 北周·庾信《周大将军司马裔神道碑》:“开金牛之道,通牧马之关。”

〔金牛假道〕 清·丘逢甲《叠韵答潘兰史送别》之二:“金牛假道愁窥蜀,石马传文诧共槽。”

〔山崩蜀道〕 唐·崔融《嵩山启母庙碑》:“山崩蜀道,台候妇而无归。”

〔石路五丁开〕 唐·骆宾王《饯郑安阳入蜀》:“剑门千仞起,石路五丁开。”

〔蜀郡五丁〕 唐·骆宾王《兵部奏姚州破贼露布》:“楚人三户,蜀郡五丁。气拥玄云,精贯白日。”

〔蜀山蛇〕 唐·李商隐《咏史》:“运去不逢青海马,力穷难拔蜀山蛇。”

〔五丁〕 唐·李白《大猎赋》:“使五丁摧峰,一夫拔木。下整高颓,深平险谷。”

〔五丁开道〕 明·高启《喜闻王师下蜀》:“不假五丁开道远,俄看万甲积山齐。”

〔五丁凿〕 元·柳贯《袁伯长侍讲同赴北都》:“腰无两鞬属,道有五丁凿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登门

    同“登龙门”。唐李商隐《五言述德抒情诗》:“登门惭后至,置驿恐虚迎。”【词语登门】   汉语大词典:登门

  • 楚王风

    源见“大王风”。指凉风,大风。唐杜甫《天池》诗之二:“闻道奔雷黑,初看出日红。飘零神女雨,断续楚王风。”【词语楚王风】   汉语大词典:楚王风

  • 骥足盐车

    同“骥伏盐车”。明高濂《玉簪记.促试》:“叹骥足盐车久淹,托萍梗风尘自转。”

  • 大匠能与人规矩,不能使人巧

    有名的工匠能够把制作的规矩准则传授给别人,却不能够使别人一定具有高明的技巧。 表示学习不能单靠师传,还要靠自己的钻研。语出《孟子.尽心下》:“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,不能使人巧。”明.缪希雍《葬经翼.难

  • 白玉台

    《汉书.礼乐志》:“天马来,龙之媒,游阊阖,观玉台。”东汉.应劭注:“阊阖,天门。玉台,上帝之所居。”《楚辞》东汉.王逸《九思.伤时》:“缘天梯兮北上,登太一兮玉台。”注:“太一,天帝所在,以玉为台也

  • 敛颖囊中

    源见“毛遂自荐”。喻敛才而等待机遇。清赵执信《赠山阳程远复》诗:“君才与年具莫当,且复敛颖囊中藏。”

  • 引绳排根

    亦作“引绳批根”。喻勾结起来排斥别人。《汉书.灌夫传》:“及窦婴失势,亦欲倚夫引绳排根生平慕之后弃者。”夫:指灌夫。见“引绳批根”。宋·程大昌《考古编·庄子》1:“古今多罪周(庄周)之诋訾尧、舜、孔子

  • 回日三舍

    同“回天倒日”。晋郭璞《游仙诗》之四:“愧无鲁阳德,回日向三舍。”

  • 琪花瑶草

    仙界的花草。宋代王毂《梦仙谣》:“前程渐觉风光好,琪花片片粘瑶草。”琪、瑶:原是美玉名。并列 琪、瑶,美玉。花草如美玉般鲜美。语本唐·王毂《梦仙谣》:“前程渐觉风光好,琪花片片粘瑶草。”《西游记》98

  • 花县

    源见“河阳一县花”。称誉地方官吏善于治事,辖内如花美好。唐王维《送严秀才还蜀》诗:“别路经花县,还乡入锦城。”清吴伟业《赠昆令王莘云尊人杏翁》诗:“快马柳城长命酒,软舆花县暂闻琴。”【词语花县】